2025年以来,中国认证行业掀起一阵更名热潮。1月,金X联合认证服务(四川)有限公司、赛XX认证服务(江苏)有限公司、上海微X认证有限公司等3家认证机构名称更名。
4月,上海达信X认证有限公司、众信联X检验认证(厦门)有限公司、佳X认证(江苏)有限公司等另外3家机构相继完成工商变更,引发对认证机构更名的思考。
在市场秩序的规范运行中,认证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为企业、产品或服务提供资质、质量等方面的认证,是消费者和合作方判断相关主体是否符合标准的重要参考。然而,近期出现了部分认证机构“改头换面”的不良现象,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一、“改头换面”的操作模式
所谓认证机构“改头换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其一,一些认证机构因违规操作被曝光或受到处罚后,通过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等方式,试图以全新的“身份”继续开展业务。表面上看,是一家新的认证机构诞生,但实际运营团队和运作模式并无实质性改变。其二,部分认证机构通过收购、兼并一些经营不善或存在问题的小机构,将其不良记录掩盖,然后打着新的旗号在市场上招摇撞骗。其三,还有些机构利用工商登记程序的便利,频繁进行名称等信息变更,使监管部门和市场主体难以持续追踪其真实运营状况和违规历史。
二、背后的利益驱动
认证机构“改头换面”的行为背后,是巨大的利益诱惑。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一旦认证机构的违规行为被披露,其信誉会遭受重创,业务量也会大幅下滑。为了能继续在认证市场分一杯羹,这些机构便企图通过“改头换面”来逃避市场的负面评价,重新获取客户资源。另一方面,认证业务本身存在着可观的利润空间。企业为了获得市场认可、拓展业务渠道,往往愿意支付一定费用获取认证。一些不良认证机构通过降低标准、虚假认证等方式,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取高额收益。即使被发现问题,通过“改头换面”也能继续这种不正当的盈利模式。
三、对市场和社会的危害
这种“改头换面”的行为,对市场和社会造成了多方面的危害。从市场秩序角度看,它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正规、诚信经营的认证机构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开展业务,而那些“改头换面”的违规机构却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业务,挤压了正规机构的生存空间,扰乱了认证行业的正常生态。从消费者角度而言,“改头换面”的认证机构可能会继续出具虚假或不严谨的认证报告,消费者基于这些认证信息做出的消费决策可能会被误导,导致购买到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损害了自身的合法权益。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讲,不良认证机构的存在使得一些不符合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企业得以蒙混过关,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进程,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应对策略
为了遏制认证机构“改头换面”的不良现象,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认证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认证机构变更登记的审核。对于有违规记录的机构,在变更信息时要进行重点审查,详细了解其变更动机和后续经营规划,必要时可进行实地核查。同时,要构建全国统一的认证机构信用信息平台,将机构的基本信息、业务开展情况、违规记录等全面纳入其中,并向社会公开,让市场主体和消费者能够便捷地查询,使违规机构无处遁形。行业协会应发挥自律作用,制定更为严格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对会员机构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对于违反行业规范的机构,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甚至除名等处罚,引导行业内机构自觉遵守规则,诚信经营。企业和消费者自身也要增强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企业在选择认证机构时,不能只看价格和认证速度,要深入了解机构的信誉和口碑,多渠道查询其过往业绩和违规情况。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不能盲目相信认证标识,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发现认证存在问题时,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
认证机构“改头换面”现象是当前认证市场存在的一颗毒瘤,严重威胁着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只有通过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消费者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铲除这颗毒瘤,让认证市场回归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